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依赖投资收益拉业绩,西安银行内控、股东、收入结构三大难题待解

时间:03-29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29

依赖投资收益拉业绩,西安银行内控、股东、收入结构三大难题待解

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变迁与崛起,如今,它正以另一种“科创之城”的崭新姿态,演绎着现代都市的繁华与活力。在这座城市的喧嚣背后,西安银行(600928.SH),这个地方金融机构的代表,如同这座城市一样,历史悠久,根基深厚。它曾在这片土地上扮演着金融支柱的角色,为西安的经济发展输送着金融血液。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金融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西安银行在追求业绩增长的同时,似乎忽略了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内在的沉淀与修炼。事实上,西安银行稳健发展能力的下降,并非孤立现象。近年来,该行的营收增速一路向下、投资收益成了支撑业绩的最大来源,股权频繁质押与关联交易如影随形,罚单接二连三成了家常便饭,这些问题一一暴露了其经营管理上的漏洞。一、收入结构不平衡:靠投资收益单向拉动业绩近年来,西安银行的盈利能力就像是一匹疲惫的战马,每前进一步都显得力不从心。其盈利性指标下滑的轨迹,宛如古城墙上的苔痕,见证了时光的流逝与辉煌的褪色。自2019年起,西安银行的净息差和净利差就在持续下滑;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西安银行净息差和净利差已经分别从2.26%和2.12%不断下降至1.31%和1.15%。面对业绩的下滑,西安银行给出的解释是,一方面为了支持实体经济,主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这无疑影响了净息差;另一方面,疫情的反复对业务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此外,随着监管属地化政策的全面实施,西安银行的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受到了限制,信贷总规模的增长也受到了影响。2022年,西安银行首次遭遇资产规模的“缩表”,为了扩大资产规模,采取了高利率吸储的做法,却导致西安银行个人贷款利息收入大幅下降。个贷规模的压缩,亦是西安银行利息净收入减少的原因之一。随着营收净利的增速逐年放缓,2019年至2022年,营收增速从14.55%的高歌猛进跌落到-8.82%的失落,归母净利润增幅也从13.27%的巅峰跌至-13.55%的低谷(图1)。这四年间,西安银行从业绩的增长神话变成了同比下降的悲凉。到了2023年,西安银行的业绩有所回暖,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了3.68%和7.10%,分别达到50.41亿元和19.05亿元(图1)。然而,与2019年同期相比,这些数字依旧显得苍白无力。图1数据来源同花顺数据库再来翻看西安银行的利润表,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其利息净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表现,就像是强弩之末、渐次凋零。利息净收入40.26亿元,同比减少2.13%,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10亿元,更是同比暴跌31.17%(图2)。图2西安银行2023年三季度报这样的数字,对于一家银行来说,无疑是刺眼的。然而,在这份不算亮丽的成绩单中,投资收益却像是一颗孤星,独自发光。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投资收益高达7.49亿元,同比暴增87.01%(图2),成为了收入增长的主力军。机构之家发现,西安银行从2022年就开始依赖投资收益这根拐杖(图3)。图3同花顺数据库从2022年报中可以窥见到,西安银行加大了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力度,让人联想到2021年西安银行对比亚迪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大幅增加了注册资本12亿元。如今,截至2023年半年报显示,西安银行对比亚迪汽车金融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达到了23.37亿元。新能源汽车在近几年的发展势头持续“狂飚”,西安银行先后3次增资比亚迪与其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也体现出西安银行想要转型的决心。可以理解,在商业银行的转型大潮中,轻资本和零售金融成为了热门词汇,中间业务的发展也被寄予厚望。投资收益,作为非利息收入的组成部分,自然也是银行实力的体现。但是,哪家优秀的商业银行会仅仅依靠投资收益来粉饰门面?这种过度依赖于投资收益单一指标来维持增长的做法,会过于暴露在投资市场变幻莫测的风险之中,市场的风吹早动都会对业绩造成不小的冲击,使得增长的稳定性难以持久。另外,这种做法还忽视了主营业务的发展动力,这无疑是对业绩持续平衡增长的巨大障碍。二、股权频繁质押与关联交易如影随形西安银行,这家由西安市政府、加拿大丰业银行及地方大中型企业共同参股的城市商业银行,表面上看似多元共治,实则暗流涌动。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前十大股东中就有三位股权质押、一位股权冻结、更有一位既有质押又有冻结,令人不由得担忧西安银行的稳健经营。第二大股东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唐文化”),手握6.34亿股股份已全部质押,而第七、八大股东西安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亦均将各自5000万股股份送上了质押之路,占据各自持股比例的半壁江山。更有甚者,长安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和金花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各自所持的股份全部被冻结(图4)。图4西安银行2023三季报据悉,大唐文化质押股份的初衷是为了补充流动资金。大唐文化,自2014年成为中国信达转让股份的接盘侠后,便戴上了西安银行股东的光环。其背后的大唐西市文化集团,实控人吕建中,业务版图横跨旅游、房地产、文化展览等领域。然而,其核心业务——地产经营并不乐观,资金链紧绷。大唐文化自2019年以来就陷入了股权质押、解除、再质押的怪圈(图5)。图5巨潮资讯网股权质押,这个在金融领域暗流涌动的操作,对于西安银行的稳定性来说,无疑是一颗隐形的定时炸弹。相关业内人士表示,“股权质押是一种非常规的金融手段,股东将股票或股份以质押形式抵给相关机构或个人,以此换取资金的流动性。这种操作,虽然不是直接卖掉股权,也不是股权转让,更多是一种应急手段。然而,当股权质押在公司中被频繁使用,它就站在了风险边缘。”值得注意的是,西安银行不止一次审议通过与大唐文化的信贷合作议案。截至2023年半年报,西安银行向大唐文化及其关联子公司发放贷款和垫款近16亿元,西安银行对大唐文化的偏爱,可谓是情深似海。针对西安银行对大唐文化的不断“输血”,让人不禁质疑,到底是出于对地方经济的支持,还是另有他因?这样的操作,是否真的如西安银行所言,对银行的运营没有实质性影响?西安银行的高比例股权质押及关联交易,就像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风险可能降临。如何妥善处理股权质押及关联交易的问题,确保银行的稳定运营,是西安银行及其股东们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三、内控及公司治理:信贷违规流入房地产,股东间决策多次不一致1.信贷资金曾违规流入房地产近年来,信贷违规流向楼市成为监管治理的焦点,监管部门三令五申,强调“信贷资金必须有明确的合法用途,不得流入房地产及证券市场等”。然而,西安银行却屡次违反规定,受到监管的严厉处罚。西安银行在2022年就曾连续三天被监管部门开出共计676万的罚单,且问题多集中于信贷领域。这说明西安银行信贷领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深究其原因,西安银行宣称坚持“数字化、特色化、综合化”的发展战略,通过数字化手段等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积极加大小微信贷支持力度,目标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但是,西安银行利用消费贷、经营贷与存量房贷之间存在的套利空间,钻了空子。在市场激烈的揽贷压力下,西安银行的多次违法行为,暴露出其明知监管规章制度和监管政策要求的情况下,屡屡再犯。俨然把合规红线和内部风险管理当做表面功夫。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西安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从2019年的18.02亿元飙升到了24.78亿元,增加了6.76亿元,同比增加37.51%;不良率也由1.18%增长至1.26%。资产质量不断承压。这些披露出的贷款风险,一旦出现违约或坏账,将会导致大量的不良资产,进而引发一系列的指标恶化。这不仅会给主营业务带来风险,更会影响主营业务的规模和整体发展,形成恶性循环。2.股东间决策多次不一致在众多处罚下,西安银行的内部管理问题暴露无遗。此外,股东之间的决策也显得混乱不堪,大股东加拿大丰业银行亦多次对于公司经营决策表示弃权。西安银行在2022年4月13日的公告中,同意与二股东大唐西市置业继续进行2.95亿元的信贷业务合作,期限三年,并采取了抵押和保证担保的方式。然而,董事会表决结果让人意外,同意7票、反对0票,而弃权票却有2票。这两票弃权票,来自大股东加拿大丰业银行派驻的非执行董事李勇和陈永健。他们弃权的理由是“需要对相关事项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判断,暂时对本议案予以弃权”。类似的情况,其早在2021年10月和12月两次对“向关联方比亚迪汽车金融增资”的议案都投弃权票。多次的弃权行为,是否是对西安银行决策能力和公司治理的一种质疑呢?其深层原因不得而知,不过难免会让外界对西安银行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产生怀疑,也让其未来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金融市场的变化无常,不容任何一家商业银行掉以轻心。西安银行能否在道路上稳扎稳打,还需时间来验证。毕竟,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市场中,只有不断创新和提升自身实力,才能确保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